曾聽消化科醫生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患者因不明原因胃痛來到醫院,但是因為害怕做胃鏡,還是選擇先吃藥控制住疼痛,后期檢查發現已是胃癌晚期。做為醫生,“胃痛自己吃點藥”并不值得提倡。據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消化系疾病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內鏡醫師協會會長、海軍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教授介紹,就目前我國胃癌高發態勢,如果想真正把消化道腫瘤早篩及早診早治國家計劃的推行落到實處,必須要解決“三大難題”,一是“不想查不去查”;二是“不知道去哪里查”;三是“不知道該不該查”。擊破這三個問題需要“對癥下藥”,高科技醫療手段正是解決前兩個問題的關鍵。
消化道疾病的而最佳檢查手段是胃鏡,但很多患者對它有畏懼心理,醫院也沒有力量大面積進行篩查。但現在,“患者可以選擇舒適的安翰磁控膠囊胃鏡來進行檢查,沒有痛苦,準確度跟電子胃鏡一致。”李兆申所言的是由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首款可精準操控的膠囊胃鏡——安翰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
從外形上看,它只有膠囊大小,檢查時患者只需隨水將其吞服,在檢查床上休息十五分鐘,即可輕松完成無痛無創無麻醉,舒適安全準確的胃部檢查。除胃部外,安翰膠囊機器人也能對食管、小腸進行檢查,無遺漏全面覆蓋。李兆申院士指出:“利用磁控膠囊胃鏡對高危人群進行早期篩查,對遏制中國消化道癌癥發展意義重大。”
推進消化道腫瘤早篩就是惠及于民
我國消化道疾病長期陷于發現率低而死亡率高的困境。據統計,全球約50%的消化道癌癥發生在中國,其中近85%的患者在確診時為中晚期。李兆申院士認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消化道腫瘤篩查,實現早診早治。以同為消化道疾病大國的日本、韓國為例,在全面推行胃鏡篩查之后,日韓消化道早期腫瘤診斷率已達到70%以上,而我國目前只有15%。僅胃癌一項,如果將早期發現率提高到日本、韓國的平均水平,保守估計全國居民家庭每年能少支出150億,國家每年能節省至少300億元。
“早期癌癥的治療費用大概是2萬到3萬,不需要開刀,不需要化療,只要在內鏡下切除病灶就可以了,治療效果好,患者5年生存率可在80%~90%;相比之下,晚期癌癥動輒就是幾十萬的開銷,生存率僅30%~40%,病人和家庭承受經濟和感情上的巨大痛苦。這是我們必須要幫老百姓算清的賬,推行消化道腫瘤篩查就是造福于民、惠及于民。”李兆申院士說。
《國家消化道腫瘤篩查計劃》開展后,如何保證篩查的準確性,保證診斷結果的權威性?李兆申表示,在實際篩查中,一方面要通過嚴格的質控標準保證每一例消化道篩查的準確的,另一方面則是通過人工智能及云平臺技術打造的消化道健康管理平臺,實現專家醫療資源的流動和合理再分配,保證篩查結果的權威性。
對于“不知道該不該查”的問題,李兆申表示將帶頭做科普:“大專家應該站出來為百姓做科普,提高國民良好生活習慣和素養,做到少生癌、不生癌。”
習主席指出:“只有中華民族全面健康了,才能全面小康。”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健康中國”的新藍圖,凝聚著政府、社會和人民群眾的共同理想,而將消化道腫瘤篩查納入國家計劃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