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美野蠻蠻橫、不講道理的制裁下,我國的芯片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阻力。但是我們并不是籠中鳥、甕中鱉,我們已經開始自立自強的道路,試圖在芯片領域闖出我們自己的一片天。
不過老美這一招也是傷敵八百自損一千,從去年開始,我國的進口芯片數量已經減少了840億顆,許多美企的訂單都少了一大半,可謂是慘淡不堪。
為了徹底的斷了我國的芯片技術發展,以達到削弱我國的目的,老美直接以重金和地皮誘導臺積電去投資建廠。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就等待著臺積電的態度。果不其然,臺積電一口答應,并且在去年年底就完成了首臺5NM機器的開機。
一看到這個風向,世界各大媒體都開始給我國唱衰。畢竟臺積電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擁有著最先進的制作工藝,他現在為老美站臺,只能說明一件事,那就是全世界的芯片市場要變天了。
臺積電一出手,全世界一半以上的芯片訂單就被拿走了。不懂行的人肯定覺得全盤皆輸、無法還擊,但凡有點門道的都知道,老美看似拿下了全局,其實不然。臺積電只擅長高端芯片領域,中低端芯片則多半外包給別人,所以我國應該先穩住中低端市場,以此為跳板,再去沖擊高端芯片領域,并且實現突破。
作為全世界第五大芯片代工廠,中芯國際率先發力,中芯國際有實力去迎接那么大的挑戰。先后分別在上海、北京、深圳、天津建造四座成熟的制芯片工廠,目的就在于盡快完成我國芯片目標,目的就是在2025年實現使用的77%的芯片由我國自主生產。
其實光看中芯國際如此“瘋狂”的擴建行為,很多人覺得是不理智的,因為差不多就是在向老美示威開戰,也是一次沒有回頭路的豪賭。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中芯國際的訂單在肉眼可見的增加,多是國內企業的認可和肯定。如果四座工廠順利建成,那么崛起只是時間的問題。
不過,最近也有消息傳出,臺積電重啟了位于南京的28NM芯片廠,并且單靠著7NM優勢的產量,拿下了超過1000億顆的訂單。優等生的成績看起來都是全部A+的,不過有人就此就開始發表所謂中芯國際必輸、最大的輸家是中芯國際的語調,讓人聽著哭笑不得。
在近年,新能源賽道也被很多芯片公司盯上,成為彎道超車的一部分。就比如新能源汽車,本來28NM的芯片足以滿足,但隨著人們的需求增加,市場越來越內卷,汽車行業也在不斷地走向智能化和數字化。一輛智能汽車的全部功能,都離不開精密的儀器和作為心臟的芯片。芯片越先進,能滿足的功能就越多,智能汽車的算法就越強大。就像7NM的高通驍龍8155芯片,是目前智能汽車最常用的芯片之一,也是各大廠商爭相購買的產品。
但是,問題在于,現在的中芯國際最高的技術是量產14NM的芯片,在7NM的芯片技術領域上還是有一定的欠缺,可以說與臺積電是沒有可比性。但是你以為這樣就能說中芯國際輸了嗎,不,還沒有。
雖然7nm的芯片可以給用戶帶來更好的使用感和運行性能,但是你不可能在全車身上都用這個芯片,因為造價成本過高,而且有數據顯示,真正用上7NM那么高端的地方,其實就只有百分比的個位數那么多。
而且,高端芯片的運行功耗比較大,沒有很高的可靠性。但是,28nm的芯片擁有更高的穩定性,在行駛的過程中會更加的可靠服帖,而且性價比也很高,成本可以降低很多。綜上所述,28nm的芯片才是汽車行業的大頭和未來。那么在這方面,中芯國際比臺積電更有優勢。從長遠來看,加工成本、技術成熟、產能充足,綜合來講,中芯國際才是最后的王者。
個人認為,芯片不能單純以工藝來衡量它的價值,7nm和28nm看起來相差很多,但是適用的領域卻不一樣,并且就實用性和可靠性來說,28nm的優勢更大。中芯國際已經完美的掌握了28nm的芯片的量產技術,產能加大的同時,再加上國企的鼎力相助,一定會快速崛起。至于和臺積電的“爭霸”之戰,我們依舊相信,可以在其中不落下風。
老美對我國的打擊也不是一兩次了,不管是哪一次我們都以堅強的姿態挺了下來。臺積電的行為固然令人反感,但我們還是遵守自愿原則祝福他們的未來。
當然,如果不是老美的“霸權政策”,我們也不會有如此高的危機感,正是有了對手的不斷鞭策,我們才會一次又一次的交上如此滿意的答卷,才會不斷的迎來一次又一次的爆發,就連外國媒體都忍不住為我們喝彩。
希望我國的科技越來越強大,也希望我們能再創輝煌。祝我們的祖國早日擁有更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