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16日極客公園主辦的“2016奇點·創新者峰會”上,人工智能是大會關注的焦點之一,但在16日下午的一場論壇上,360公司董事長兼 CEO周鴻祎卻給人工智能潑了一盆涼水,周鴻祎認為可能人工智能的發展并沒有我們現在大眾理解的那么快,消費級機器人也可能不是三五年內能夠爆發的產業。
深度學習在自然語言理解領域還有待突破
周鴻祎在分享中表示,人工智能可能會變成2016年、2017年的“O2O”,因為受到今年AlphaGo大戰李世石的影響,現在大家都在談人 工智能。人工智能迅速成為科技行業的香饃饃,無論是科技巨頭還是創業企業,都在推出人工智能概念產品。本次大會之前,周鴻祎去了美國,發現美國也是,哪個 公司都在講自己利用“深度學習”、“機器學習”技術。
但周鴻祎在與美國伯克利大學的一些教授溝通之后發現,深度學習技術有其適用點,也有不適應的地方。舉例來說,目前在計算機視覺識別、圖像識別以及語音識別等方面,由于能夠獲得大量數據素材,因此深度學習技術能夠適用的很好。
但在自然語言理解方面,目前還沒有取得上述幾方面那么大的突破。因此,周鴻祎表示深度學習目前還不能說真正意義上能夠產生機器意識,或者機器自主決定行為類似的東西。
消費級機器人前景短期內仍然悲觀
人工智能概念火熱的環境下,有很多公司都在做消費級機器人產品。周鴻祎自己之前也對這個方向充滿了希望,但由于深度學習技術在自然語言理解、機器自主意識等方面的不足,周鴻祎認為消費級機器市場方向目前可能仍然相對悲觀。
除了自然語言理解、機器自主意識兩方面因素之外,周鴻祎也認為,機器人在行為動作,如行走、抓取等等方面,要想都能做成熟,難度依然很大。
舉例來說,谷歌旗下的波士頓動力推出過一系列機器人、機器狗產品,比如大家熟知的Atlas、大狗等等。看起來他們在行動方面已經非常成熟,但美國有同行表示,那是基于硬編碼的規則在做,如果路況或者機器人的腿出現意外長度改變,它們就走不了了,就得修改程序。
因此,周鴻祎表示大家覺得消費級機器人不是短期內,如三五年內能夠爆發的行業。但同時周鴻祎也透露美國的科學家依然表示很有信心,他們認為從十年的維度來看,應該是有機會的。